飲食文化:吠陀

“我們寺廟十英里範圍內的任何人都不應該挨餓。” 斯瓦米帕布帕德

沒有人餓

有人餓嗎? 請到我妻子準備飯的家裡。 我們足夠養活20個飢餓的人。 她準備了最好的大米,咖哩和普賴斯(炸麵包)。 在我知道每個男人,女人和孩子都吃飽之前,我不會吃飯。

這種無私的待客態度在古代印度的鄉村生活中很普遍。 吠陀時代的宗教家庭認為自己是所有生物(包括動物)的提供者。 在吠陀文化的巔峰時期,任何生物都不能沒有食物。 這是播種“生命之糧”哲學種子的沃土。

熱情好客的意義

根據《牛津詞典》,好客是“對客人或陌生人的友好和慷慨接待”。 因此,熱情好客意味著關心和尊重他人。 這是對欣賞,愛和謙卑的真誠表達。 一個內心充滿感激,寬容和靈性的人自然是好客的。

重要的是要注意,款待與娛樂不同,不幸的是,娛樂是當今更常見的方式。 當我們招待客人時,我們會全力以赴——家庭的外觀、豐富的高熱量/低營養食物和點心,以及座位和餐桌佈置。 我們通過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來判斷事件的成敗,例如蛋奶酥是否掉落或冰是否用完。 相比之下,好客的重點是客人的舒適和幸福。 自由分享一個人的家的願望; 準備的營養豐富、賦予生命的食物; 最重要的是人民。 Francine Prose 在她的書《暴食,七大罪》中指出:“在希臘羅馬的傳統中,盛宴與飲酒是強化公民價值觀並使國家團結一致的社會粘合劑。 好宴席和壞宴席是奧德賽中心反復出現的主題,很明顯主人的價值取決於他的餐桌是否慷慨。留給他們的客人。 客人走時,主人已筋疲力盡。 另一方面,熱情好客可以使身心煥然一新和滋養。 簡而言之,招待來自驕傲,而真誠的款待來自謙遜。 真正的款待不會因物種、種族、種姓、信仰或膚色而有所區別; 從精神的角度來看,這些差異毫無意義。 相反,真誠的款待會以充滿愛意的擁抱歡迎所有人。 印度吠陀傳統中的冉天提婆 (Rantideva) 國王就是一個熱情好客的例子。

資料來源:食物瑜伽——滋養身體、心靈和靈魂,保羅·特納

蘭提戴瓦國王的故事

蘭蒂德娃從來沒有努力賺錢。 他會樂於享受他所提供的一切,但是當客人來時,他會給他們一切。 因此,他與家人在一起遭受了巨大的痛苦。 的確,他和他的家人因缺乏食物和水而戰栗,但蘭蒂德娃始終保持清醒。 一次,禁食四十八天后,蘭迪德瓦在早上收到了一些水和一些用牛奶和酥油製成的食品,但是當他和他的家人要吃東西時,一位婆羅門(牧師)來了。

由於冉提瓦察覺到至尊神無處不在,存在於每個生物體中,他以信心和尊重接待了客人,並分給他一份食物。 婆羅門客人吃完他的那份就走了。 此後,將剩下的食物分給他的親戚,當一位首陀羅(現場工作人員)客人到來時,Rantideva 正要吃他自己的那份。 看到首陀羅與至尊人格首神有關係,冉提提瓦王也給了他一份食物。 當首陀羅離開時,另一位客人來了,被狗包圍著,他說:“國王啊,我和我的狗群都餓極了。 請給我們吃的。” 冉天提瓦王懷著極大的敬意,將餘下的食物供奉給來訪的狗和狗的主人。 國王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。 其後只剩下飲水,只夠一人飽足,王正欲飲之,有旃陀羅(賤人)現出曰:“大王,我雖出身卑賤,給我喝水。” 瑪哈茹阿佳·蘭天德瓦 (Maharaja Rantideva) 聽到疲憊不堪的可憐的坎達拉 (candala) 的可憐話語而感到委屈,他說了以下甘露的話語: 我不向至尊人格首神祈求神秘瑜伽的八種波羅蜜,也不祈求從輪迴生死中解脫。 我只想待在所有眾生之中,替他們受苦,讓他們從痛苦中解脫所有的飢餓、口渴、疲勞、身體的顫抖、憂鬱、痛苦、悲痛和幻想。 說到這裡,雖然渴得快要死了,冉提提瓦王還是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那份水給了旃陀羅,因為國王生來非常仁慈和清醒。 突然間,偉大的半神人(devas)如主梵天和主濕婆,憑空憑空而來,他們可以通過給予所有有野心的人他們想要的回報來滿足他們,然後在 Rantideva 國王面前展示自己的身份,因為正是他們提出了他們自己是婆羅門、首陀羅、燦陀羅等。 (Bhagavat Purana 9.21.2-15)偉大的半神人測試了國王的寬容和同情心,偉大的國王成功了,因此得到了他們的祝福。

資料來源:食物瑜伽——滋養身體、心靈和靈魂,保羅·特納

下載免費的 FOOD YOGA 簡介(手冊)PDF

訪問 FOOD YOGI 網站